世界历史

综合新闻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来源:世界历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23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那么,如何规避西方现代化引发的“问题链”?马克思在唯物史观视域中建构了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全新道路,即“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从理论源头看,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的成功运用。在世界历史逻辑中,中国式现代化并没有违背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恰好是历史前进规律的具体表现,是人类走出西方现代化困境的“超越型道路”,在社会形态的意义上代表世界历史进步和人类总体向好的文明趋势。

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具有示范、引领和借鉴意义。在世界历史逻辑中,如果说西方现代化是设置了固定答案的“单选题”,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则突破了这种固定模式,开辟了现代化的“多选题”,即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走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充分证明,不同发展中国家所选择的现代化道路不应该是“一种模式”,而是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即走出一条既能发展自身又能保持相对独立性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改写了世界现代化亦步亦趋的发展图式,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可以借鉴和选择的成功范本,具有独特的示范功能和引领意义。

【光明学术笔谈】

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也具有世界现代化历史发展中的横向比较逻辑,这两种逻辑标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世界意义。尽管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但在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历史性、开创性的实践成就打破了西方现代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推动世界历史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光明日报】

现代化并不是一国或某个民族急促而短暂的社会变革,而是发生在世界历史逻辑中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等的综合性社会变革,是人类从“传统”迈入“现代”的总体历史过程。从这个层面看,现代化内涵在世界历史的“流变”之中,也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这两个维度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逻辑。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世界历史进步和人类总体向好的趋势。在人类现代化的两种典型形式中,以西方工业文明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促使人类逐渐进入“现代社会”,这是现代化的原初形式。马克思认为,这种以资本为内在驱动的现代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使人类社会从传统的“人的依赖关系”进入到现代的“物的依赖”阶段。尽管西方现代化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曙光,但这种现代化却造成了人的异化、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对抗,使“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时至今日,人类仍然深受西方现代化带来的“现代性危机”的影响,也深受“现代性之殇”的浸染。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反映了世界历史逻辑中的“文明共性”。尽管现代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但现代化作为现代文明的表征,其文明共性是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人的现代化。马克思认为,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人的普遍交往催生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进而使各个民族的地域性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生产方式。“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在世界历史宏观视野中,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在孤立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而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快速而广泛传播的背景下探索出来的,是在马克思所论及的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以及全球化的历史轨道中开创的。由此,中国式现代化既出场于世界历史逻辑的宏观背景,又是世界现代化模式中的中国道路,既反映了人类现代化的普遍特征,又代表了中国发展的独特模式,是“文明共性”与“中国特色”的统一。

(作者:赵辉辉,系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现代化是标识人类文明演进的核心术语。在世界历史前进的轨道中,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复合性,但在总体类型中,“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两种最为典型的道路,前者是以资本为驱动的现代化,后者是以人为价值追求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普遍意蕴,也有基于中国国情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的这种“共性”与“个性”共同标注了其内在特质、历史方位和未来走向,对于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世界历史意义。